
余嘉豪打西乙都费劲,辽篮2新人只打1年西甲图个啥?没钱也没耐心
中国篮球运动员的留洋之路向来充满挑战与争议,近日关于浙江男篮中锋余嘉豪在西班牙篮球联赛乙级联赛中表现挣扎,以及辽宁男篮两名年轻球员仅在西甲锻炼一年便匆匆回国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不禁要问,在明显缺乏足够实力与适应能力的情况下,这样的短期留洋究竟意义何在。究其根源,或许可以归结为国内俱乐部在资金投入上的捉襟见肘,以及在球员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
首先来看余嘉豪的情况。作为国内颇具潜力的年轻内线,余嘉豪在CBA联赛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实力。然而当他踏上西班牙乙级联赛的赛场时,却显得步履维艰。西乙联赛虽然并非欧洲顶级篮球联赛,但其竞技水平、身体对抗强度以及战术素养都远高于CBA。在这里,余嘉豪暴露出了移动速度偏慢、对抗能力不足、进攻手段单一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欧洲篮球强调的整体配合和战术执行力,与CBA依赖外援单打的比赛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余嘉豪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比赛节奏。
与此同时,辽宁男篮将两名年轻球员送往西班牙甲级联赛锻炼的决定也值得深思。西甲作为世界第二篮球联赛,其竞技水平之高毋庸置疑。然而两名年轻球员仅在那里停留一个赛季就选择回国,这样的短期留洋显然难以达到实质性提升的目的。篮球运动员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沉淀,一年时间或许刚刚适应新的环境,还远未到汲取精华、实现蜕变的阶段。
那么,为何国内俱乐部仍热衷于这种“浅尝辄止”的留洋模式?资金限制是首要因素。长期在海外训练比赛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包括球员薪资、训练费用、生活开支等。对于大多数CBA俱乐部而言,这是一笔难以持续承担的开销。与此同时,俱乐部也面临着成绩压力,难以为球员提供长达数年的成长周期。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中国篮球历来急于求成,希望球员能够快速成才、立即发挥作用。这种功利主义思维导致俱乐部宁愿让球员在国内联赛中积累经验,也不愿冒险让他们在海外经历漫长的成长过程。然而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有其客观规律,技术打磨、意识培养、经验积累都需要时间。试图通过短期留洋就能实现质的飞跃,无异于缘木求鱼。
事实上,成功的留洋案例无不建立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无论是足球领域的孙继海、杨晨,还是篮球界的姚明、易建联,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在海外联赛中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磨砺。短期留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球员视野,但若不能持之以恒,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难见实效。
中国篮球若想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急功近利思维。俱乐部应当建立长远规划,给予年轻球员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留洋支持体系,在资金、后勤、语言、心理等各方面为球员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律,让球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成长。
余嘉豪在西乙的挣扎与辽篮新人的短期留洋,折射出的是中国篮球在人才培养上的困境与迷茫。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与耐心的问题,类似的留洋故事恐怕仍将不断重演,而中国篮球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也难以真正缩小。在这个意义上,改变或许应该从改变我们的期待开始,给年轻球员更多时间,给篮球梦想更多空间。